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120xx年4月底,我上了一节作文教学公开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看图作文。
此次看图作文是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作文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命运如何?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为了上好这一节看图作文,我制作了课件,设计了以下思路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听录音,想象发生了什么事。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一个外国记者拍下炸后的真实情景。
二、描述画面:请你仔细观察图片,看看照片上有什么人物?有哪些被毁坏的建筑物?是怎样的景象?
三、编写故事:想一想这个孩子为是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四、展开联想:那个记者拍完照片后会怎么做?这个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当时,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夺、狂轰滥炸,一定会有更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五、表达情感:想到这些,你想对日本侵略者说什么?和战争中的孩子对比,你有何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 通过教学,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地方
1、导入新颖,富有吸引力。开课时播放飞机狂轰滥炸的录音,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惊心动魄的战争情景,为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做了铺垫,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情景效应。
2、问题设计合理。各环节采用了问题引导的方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乐于回答,畅所欲言,特别是在四五环节上,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每个环节中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了参照对比的范文,使学生能模仿范文来写。
总之,无论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好,还是从学生的作文来看,此次看图作文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优秀的作品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好的课堂设计也会有它的反面。例如,考虑到小学生模仿性较强,加上农村学生阅读量较少,为了让学生有模仿的范文,在每个环节中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了参照对比的范文,致使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新意,和范文雷同。模仿应该是叙述方式、好词佳句运用,而不是内容的重复。如何处理好模仿和创造的关系,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正如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中所写的一样:“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2经过第一次的研磨后,决定把“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里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分开来上,形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词语盘点”
教学设计的改进主要体现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采取以“闯关”形式的游戏来贯穿始终,分别设为“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用”四关,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游戏来复习枯燥、机械的朗读方法,将多种方式的比赛形式与朗读、书写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积累词语产生兴趣,从而乐学。
2、教学环节更加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把“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根据课文的内容分成四组,然后让学生根据每一组的词语来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这样既能检测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熟悉程度,也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3、在实际运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两部分的词语当中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进行写话练习,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了词语,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来进行写话练习,他们的句子很多都来源于生活,这样便显得更加精彩。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3【教材分析】
本课语文园地主要内容是学会从关键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学习词语了解几个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并能自主选择图画仿写一段话。积累和理解《卜算子·咏梅》,重点练习写句子和片段。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发现,多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选用词语说句子;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3.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重点】
1.与同学交流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难点】
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并仿写句子。
【教学策略】
1.教学“交流平台”时,结合本单元课文,先总结语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再在实际中运用。
2.“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题由积累到运用;第二题主要先让学生读熟句子,在语境中体会描写田园生活的手法,再仿照例句写句子。
3.教学“日积月累”时,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词句读正确,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背诵这首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与同学交流从课文词句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想法。
2.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选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交流方法
1.师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相机出示《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这些课文都是写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将在“语文园地”中揭开其中的奥秘!大家准备好了吗?(板书:语文园地)
2.交流平台。
(1)师过渡:首先我们来学习“交流平台”这一栏目的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个栏目里,几位同学要告诉我们什么秘诀吧!
(2)师:自由朗读三位同学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3)生交流后师小结。(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r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l
r课文的中心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想法。
l
r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3.师指名结合课文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 ……此处隐藏10304个字……程较有序安静的完成了。
四、复习导入
上课后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即向别人介绍绝招时该怎么介绍,然后进行简短的同桌交流。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于接下来的习作学习更顺手。
五、明确主题,指导写法
这一环节,指名读要求,引导学生找出里面关键词,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通过读老师准备的写作歌,回忆叙事文六要素这些步骤,学生对于主题把握更加明确了。
紧接着进行具体步骤指导,分别讲解开头、中间、结尾的多种写法,提到开头应新颖,清楚明了;中间应具体,还要采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尾可以点名主题,谈谈体会或者去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有了前面步骤的铺垫,老师这时引用两篇例文,指名读,师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带来一些好词佳句,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这堂课结尾,出示参考题目,当然,也可以自拟。布置习作练习。
总的来说:虽然是感冒发烧的状态去上完这两节课,但还是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与任务,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在交流展示环节做到了有针对性、多种方式的去进行点评;老师进行组织指导,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使这节课发挥了它的意义。在习作学习部分,要求明确,着重指导写法,也引用范文指引,总体来说,学生的反馈与教师预期大致相符。
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除上文中陈述的很多方面以外,还有很多,例如:
A教师热情度还是不够,没有完全参与孩子中来;
B在学生展示环节,一个学生讲完另一个学生上台的这小部分空隙里,课堂纪律会短暂失控,虽然都是很快的安静下来,但还是缺乏处理这方面情况的经验,会觉得力不从心或者无奈。
我相信在我一次次的学习与反思中,我会做到更好。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13小小新闻发布会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讲述新闻发布的要求、交流新闻、开展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初步掌握了主持人、新闻发言人及提问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技巧,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习作教学反思
在这次习作中,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在合作中积累了写作的材料,明确了写作的任务,在通过读——改——评的方式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修改作文,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整理、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了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了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了解了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通过宽带网,了解了战争带来的危害,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能缅怀那些为消灭战争、保护和平而战的英雄,激发了学生从小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14在本课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适时进行了拓展,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减一减、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学习区分形近字,提升了语文的学习能力。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引导想象画面等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15本课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这节课有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以《骑驴》这个故事为引子,拓展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全课从故事开始,组织学生说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意见──说自己的观点──说小组交流的结果──不同意见间的争论──与故事中的爷爷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困惑,并互相出主意。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话题,这些话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顺着学生的思维提出,让学生都有话可说的。
其二,话题的提出和拓展中,多次创设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惟妙惟肖的音像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各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故事的情境,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使得他们不吐不快。教师自己也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和学生平等互动,更激起了学生交际的欲望。
其三,在交际过程生与生、生与师的互动中,巧妙组织,灵活引导,让学生有话会说。教师用示范、启发、补充、暗示等方法帮助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学会表达,用赏识、激励等方法让有想法的学生敢于表达。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调控和引导着说的、演的、听的、看的学生。教师这些教学手段的娴熟运用,有效地促使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养成交际的良好习惯,在交际中学会交际。
一、口语交际课究竟要训练什么?口语交际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单一的交际情境,就是“骑驴”这件事,并且始终围绕这件事情展开讨论。从上课的开始,到上课的结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吗?没有。学生先前表达的和最后表达的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学生在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语言表达没有提高有两个因素,一是情景太简单,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上没有变化,情感上就没有变化,那么语言表达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思维的难度和梯度,从事至终讨论一个问题。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缺少必要的指导,大家都明白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就本节课而言,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的,而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的,学生对表达方式,表达的语气,表达的准确性,没有用自己的评价去引导。
二、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什么?口语是日常生活用语,为的是生活的更好,更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节课中,老师用了40分钟,解决了一个所有学生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何在?既然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应该适时的把教学的重点从书本转向生活实际。课题就是《该听谁的》,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左右为难的时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类似的环节,但是学生说的学习“跆拳道”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感觉,解决起来比较方便。老师完全可以用一半的时间解决“骑驴”的问题,然后创设另一个情境,把问题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创设很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有思维上的跳跃,有了思维的跳跃,造成思维矛盾,学生就会用新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和创造,从而重新组织语言,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再就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语文即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