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20:17:32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雪》教学反思1

《看雪》一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教师用书上的学情分析是“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识字量较大,本课的识字、写字我并没有觉得有难度,备课的时候我就把“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确定为教学难点。非常遗憾,在实际教学中,我真的并没有突破所设定的教学难点。

上课前,经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北京到台湾的航班已经开通好几年,去台湾旅游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课前调查,我们班就有5位同学到过台湾游玩,孩子们对台湾并不是特别陌生。他们不理解什么叫“不统一”,我该如何解释?

身为北方孩子,对下雪不陌生,不觉得稀奇,身为OO后的孩子,夏天可能去东北度假,冬天可能去热带过春节,在他们意识中,地球只是个小村子。这节课的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课文,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落实情感教育。

《看雪》教学反思2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

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理文意,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准备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对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对张岱的孤独,痴迷,可能难以理体会,我决定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从“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果不其然,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文意的理解,没有难倒我们的孩子们,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课前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课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心中的疑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展现。课上展示,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们声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其他没选到的小组,下课还给我说没挑到他们组,他们还挺遗憾呢,看到学生们遗憾的表情,心里还挺窃喜呢,嗯,应该他们在课下也充分准备了,这次没展示成,有点心不甘呢。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应该是个难点,家国之思,家国之悲,我就亲自出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痴”,找出张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事物的特点,并回忆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九种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刻画得淋滴尽致。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学生们对这句话很疑惑,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我适时抛出两则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的沉痛和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的。舟子认为他傻,其实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依然固有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的两个语文课代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对学习的痴迷!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张岱写景运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看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颜色、声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当然,这节课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充分参与、积极展示,只是这是一节公开课,各方面都准备的充分,多希望我们的常态课也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看雪》教学反思3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 ……此处隐藏9513个字……一课,讲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在这一课中,我执教了第一课时,我将初读环节作为本节课执教的起始点,重点渗透了识字,将识字、写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作为常态课,我自己认为本课上的还比较扎实,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但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主动权放给学生,我一直在领着学生走。

另外,由于时间分配不均,有部分学生的生字没有写完。课后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每次上课都和预想的不一样,很多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备课时都没预想到,看来自己在课前还是准备不充分。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堂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看雪》教学反思14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看雪》教学反思15

在设计《看雪》时,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九节,这一节主要描绘了老师向台湾小朋友讲述北京美丽的雪景,以及雪后孩子玩雪的欢乐场面,从而激发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渴望。在教授这一节时,我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一边范读,一边出示一组冬天的雪景图,并配上柔和的音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霜”,让学生置身于融图片、音乐、朗诵于一体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多媒体环境中,接受视觉、听觉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冲击。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了直观的形象认识,感受到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美丽的景,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朗读时便能投入感情,并且能感悟到“飘、铺、披”等词语的精妙,加上动作演读时学生更深地融入了这一意境中。

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雪,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释放,纷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学生回忆去年在上海下的一场大雪,并在体验中自由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才有了孩子们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以前总埋怨学生语言贫乏、想象力不丰富。通过实践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的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紧跟其后的是课外拓展,《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读一读,体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情感得到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雪的深切向往。这时,我又把学生带到另外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北京的冬天如此美丽,秋天的香山也分外迷人,我还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融入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每逢霜秋季节,恰是红叶的盛期,满山遍野的红叶,远远望去,灿如天边的彤云;置身其中,一束束红叶又象是燃烧的火把,如火如荼。”学生发出阵阵赞叹声,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杜牧的《山行》很自然地在这意境中读得有滋有味,琅琅上口。

所以,教学本课,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让课堂融入在浓浓的诗意中。同时,我还能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搭建口语表达的平台,让学生从“阅读者”这个角色中跳出来,让学生成为欣赏者,体验者,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看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