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20:17:36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

在忐忑与自我安慰中终于上完了这节公开课,仔细算算,这应该是我所上的第三节公开课,感慨良多。从备课一直到上课,都有很多需要我仔细思考的问题。

先说备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反而促成了我的懒惰,认为备课反正就是找出课文中的线索,修辞等知识点,在课堂给学生呈现出来就行了。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所想的就是它内容比较简单,只要梳理完其中所蕴藏的人生哲理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使得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备好课,甚至没有认真地读这篇文章,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人生阅历较浅的学生们不知如何去联想、概括人生哲理时,我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引导,而在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我又该如何去做整合。我认为,这是这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关于学教案的编写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是很大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其实我有些淡化学教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我觉得那样的课堂教学进度有些跟不上。而在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我发现是因为我的方法不对。

学教案的编写,最重要的要确定比较集中的教学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学案的环节、问题,去组织课堂,并按照它来进行课堂教学,就如王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一样,必须确保教学目标的凝聚性、可控性、切合性,这样的学教案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所缺乏的是细节指导,或者说是“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小组学习的步骤。我自己班上学生的能力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整体来说应该是不错的,而正是因为我平时没有注意有意识地去培训他们,导致小组学习成为空谈,总是那么几个组或者几个人在学习、发言,更多的则是在“隔岸观火”或者干脆聊天。所以,学习效率自然会低下,而卧也就干脆忽略了这一环节,如此便进入“不良”循环之中。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课,我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对,我才深知小组学习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纪律也大为提升,很少人走神、讲小话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会知识点,更应该是学会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此次课堂教学虽然失败了,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更从别人身上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不足很难,但现在我发现了,真的很好。我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让自己更进步。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教学反思《《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打扫森林,林务官的表现,森林的变化以及原因及其分析,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4、学完第一篇课文后,我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自我学习第二篇课文,使学生学会学习。

但课后指导老师给我总结分析,还是有一些不足:

1、PPT幻灯片字迹不清晰,与背景对比不明确,给学生认读造成一定困难。

在学生开火车识读生字词,没有说明要求,造成一定时间的浪费。

2、在第二篇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想使学生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第一篇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自学,但并没有设置一些小检测,可以检测是否达到了自学的效果。

3、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4、在课堂中,还是教师主导的比较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做的还不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3

尽管自己预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充分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现了一下几点错误: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

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孩子们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可用的资料,所以无话可说。这让本来应该很热闹的一个环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第三、没有很好的'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 ……此处隐藏6666个字……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时,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不成功的地方。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我在让学生预习时读书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很是吃力。看得出,学生是因为读课文读的少。读的少,所以体会少,因而理解不了。应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概括。在精讲课文的环节似乎也缺少让学生读书。

第二: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尤其是讲生物链的时候,讲得不够清楚、条例,还浪费很多时间。

第三:教学失误过多。课件中因粗心,出现两次打字错误,被学生当场指出后当场进行修改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以后一定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感谢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3

今天,实习生xxx教了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组成的。经过几节课的锤炼,郝老师积累了课堂经验,在讲授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1、课堂的导入简洁自然。

郝老师在教学伊始,是这样导语的: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由前面学过的课文导入到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样简洁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2、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环节,郝老师让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么事情给森林带来了灾难?”的句子,并说感受和体会;最后通过图片的展示,增长知识,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生生充分地互动起来,课堂气氛和谐。

3、课堂评价体现有效性。

当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能下位去倾听和观察,学生读完后又做了恰当的评价:“你们的课文读得很流利,可见你们的预习很认真。”这一评价就很好地促进了下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在汇报学习时,郝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的问题有针对的评价,让学生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4、课件有效引导。

学生对于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理解起来很些困难。于是,郝老师就在课件中出示简易图,让学生容易看懂,老师把难题简易化了。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仿生学制造的事物进行对照,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明白了制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们可以从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

郝老师毕竟是第一次走上课堂讲课,难免会有一些不足:

一是教态要具有亲合力,肢体语言再丰富一些。

二、虽然是略读课文,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读中领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4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法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我把自学题进行了改正:读《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试着自己提出问题。我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看看效果如何?学生的表现超乎我想象的好,他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能解决学习目标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科学家怎么从蜻蜓身上受到启发,解决飞机机翼颤动的问题的?又是怎么受鲸鱼的启发,解决轮船开不快的问题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说出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后面的问题解决了科学家是怎么从动物身上受到启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的解决了学习目标,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如果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多做一些尝试?其实具体操作起来时会有很多问题的,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会出现跑偏的现象等,但是这点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都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克服,而且我们往往低估了我们孩子的能力。

失败之处: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两节课才完成了任务。是由于目标定的不明确造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