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7-13 20:10:23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图,小兔站在南瓜的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图,南瓜已经运到家,土妈妈奇怪的文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命。小兔究竟是怎样运南瓜,是第二幅图,这幅图是一个空缺,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说出小兔运南瓜的方法,指导什么办法好事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说一说一、三幅图的内容,通过想象补充第二幅图的画面。

2、动脑筋想出小兔运南瓜的办法,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论。

3、做到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发扬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小兔运南瓜的哪种办法好,好在哪里,并说清楚

教学难点: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议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那些故事?

(这个故事我也听过,我也很喜欢。

噢,这个故事我没有听过,那天你能讲给我听嘛?我相信你一定讲得很好。)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那么同学们你们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边一个小故事给你的朋友听嘛?今天折合可我们就来边一个小故事,只要你能过认真地听,我相信你一定能能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讲故事。

从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小兔子一家。春天的时候,兔妈妈带着小兔在一块空地上种下了南瓜。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了,小兔的生日也到了,兔妈妈非常的热情,兔妈妈想熬些南瓜粥招待客人,就让小兔去地里摘南瓜。(贴图:小兔)小兔蹦蹦跳跳地去了,来到南瓜地里一看,哇,好多的南瓜,它摘下了一个南瓜。

2、提问:你们瞧,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南瓜?

(出示课文插图一)从小兔子站在南瓜旁边你看出了什么?

3、(出示课件)小兔看着这大南瓜,着急得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你们现在就是小兔,快想一想你会想什么?

4、精彩演绎。现在你就是小兔,那个组的代表愿意来表演一下,把焦急的心情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教师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画龙点睛试的评价,尤其把一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全班教学。

二、想象过程,并说具体

1、四人小组讨论:小兔到底是用什么办法的呢?我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合理。(出示课件)要求小组内每人讲一种方法,并且要表达清楚。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a把南瓜当轮子滚动。b请小动物帮忙抬。c用绳子栓住拖。d看到小朋友骑着车子想到用自行车推找车子运。e请大象用鼻子运。f把南瓜当作船,划回家。g拿刀子切开,再运回家。

3、说说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来的?

4、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办法.学生评点:哪些运南瓜的办法比较好?为什么?同学们可以针对自己的想法和同桌相互质疑,交流自己的看法。

5、议一议:那种运南瓜的方法比较好简单、省时、省力?为什么?再没有人帮忙,没有工具的情况下那种办法比较好?

三、了解结果,增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愿望

1、(出示第三幅图)小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我们来看你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观察兔妈妈和小兔的表情)兔妈妈的眼睛瞪得很大它问话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小白兔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同桌分角色练说。

2、同桌表演(要求边说边做出动作,还要有表情)

3、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评一评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口语交际的过程。可以评语言表达,也可以评神态、动作,说说他俩的表演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学生通过评判,对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过渡:小兔运回了大南瓜,又得到了妈妈的夸奖,特的心里美滋滋的。

四、课后拓展:编故事

1、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联系图1和图3,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作业

(1)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画在课本的留白处。

(2)找一个好朋友,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他听,也听听他讲的故事。

小兔运南瓜说课

在说课之前我想把我这次上课的情况作一说明,我今天上的小兔运南瓜是我们这册书上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篇口语交际,本册共有六篇口语交际,今天是我们第三次上口语交际课,这次可我共试讲了3次,在我们组全体老师的帮助下今天最终定稿。这节课我根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纵观考虑使学生在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以及第一学段提出的“与人家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它要求学生与别人交流是要姿态自然,面带微笑,使人感到亲切,有礼貌”这一特点设计了本节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话题情境中产生的语言活动为此我在开课伊始我创设情境,引出主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小学低段的孩子乐听故事、乐说故事,也乐编故事,捉住孩子们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充分利用本课中的几副卡通插图,创设了小兔在南瓜地里准备搬南瓜,却正为难怎么搬的情境,这大大激起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欲望,并调动了他们兴致

本课有三幅图。我首先从第一幅图入手一道学生展开想象小白兔在地里挑了一个最大的南瓜摘下,看着这个大南瓜,小白兔犯愁了,这么大一个南瓜该怎么运回家呢?家里的客人还等着吃着呢,小白兔急得眼泪小都快流出来了。小朋友快替小白兔想想办法。(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一进入这个情境,就会有强烈的表达冲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得到调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在交流的时候指导注意态度、仪表、音量、语速、语流等,因为我们口语交际课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对象是不断变化着的,组内交流时对象在说完第一幅图之后同样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指导学生想象小兔云南瓜的过程鼓励他们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由发表意见,进行争论,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口交际氛围,为他们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交际的形式是采用表演评议的形式给交际的形式提供了展开的空间(这一环节的设计,大胆地开放课堂,意在打通课内与课外,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机会,把学生引向更开阔的天地。是同伴,全班交流时对象又变成了小白兔,这时的重 ……此处隐藏21662个字……/p>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

研读“雷雨中”

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研读“雷雨后”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运用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六、课后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 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教师点击课件演 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摇花乐

思故乡

教学反思: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 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

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