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11:50
《宽容》教学设计

《宽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宽容》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宽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回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宽容的魅力。

4、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理解“宽容”的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中心与体裁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词语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

(3)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2、初步体会中心,了解课文体裁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事呢?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理解人物个性,体会宽容的魅力

1、体会妻的恼怒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3—8节,把写护士的语句划出来,想想护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句子

(3)体会心情变化。

①理解“瞟”,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联系妻子的话,展开想象,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分组读3—8节

(4)小结:因为妻子的恼怒使护士的心情由紧张到慌乱、害怕、痛苦,所以护士第一第二针都没有扎中。

2、体会“我”的宽容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9—18节,先划出写护士的句子,再想想护士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再想想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

①理解病人说“你是新来的”这句话

②体会“谢谢你!”的含义

③理解“轻盈”

④指导朗读

3、体会宽容的魅力

(1)妻子的这一句“还是你行!”是在夸丈夫行,其实就是在说她自己不行。她不行在哪?

(2)串读全文,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3)小结:“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妻子的态度让护士两次都没扎中,而“我”的宽容让护士一针见血。

(4)体会妻子的特点。

(5)小结: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护士,也要宽容地对待妻子,因为宽容能化解矛盾,能给人以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妻子的恼怒让年轻的护士十分紧张,两次没有把针扎中,而“我”的理解、鼓励和指导让护士第三针一针见血,最后三个人都笑了。

二、以护士的口吻复述故事

1、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护士回家后将她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的事情说给家人听。

2、文中三个人物的称呼都要怎么变?

3、指导复述故事的开头

(1)作者先写“我”怎么样,再写“我”看到什么。现在“我”变成了“护士”,要先说——(护士怎么样做)再说——(护士看到什么)

(2)学生准备,指名复述

(3)小结:我们复述的时候,开头交待一般要从说的人“我”开始。

4、指导复述“第一针”内容

(1)两个“也许”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两个“也许”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说。

5、指导复述“第二针”内容

(1)先自己读读这几小节,你觉得在复述这部分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

(2)小结: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复述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进去。

(3)重点指导: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

(4)小结:写自己的神态的句子,说的时候要改成感受或心理活动。

6、指导复述“第三针”内容

(1)自己读读9—18节,把你认为复述时要改的地方先划出来,再想一想怎么改,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指名复述

(3)重点指导:

①第9节:要给人一种场面感。

②第10节:把自己的神态改成心理的感受了。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护士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以护士的口吻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宽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

2、理解文章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教学重点、难点

1、对宽容和批评统一关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和谐( ) 豁达( )

迥异( ) 融化( )

胸襟( ) 摒弃( )

芥蒂( ) 嫉妒( )

2、解释下列词语。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壁立:(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

淡泊:不追求名利。

摒弃:舍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迁就:将就别人。

姑息:无原则地宽容。

迥异:完全不同的意思。

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二、导入

教师出示林则徐自题联的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学生说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虽仅16个字,却气势磅礴,表现了林则徐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共三段,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

第二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第三段:对观点作补充论述。

四、精读第二段

思考:作者按什么层次来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段有五个层次,先总说后分说,分说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十分讲究。

第一层(开 ……此处隐藏22051个字……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村民们是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是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

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教师相机点拨

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5)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

3、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形象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新大纲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

学生自由发言,视时间相机处理

(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就值得肯定。教师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课堂总结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呼应课堂开始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结构上实现首尾呼应。)

六、作业

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排演课本剧。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新大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附:板书设计

寓言

内容

哲理提倡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

形式散文诗精炼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宽容》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宽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