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17:1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5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此外,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也将作为一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二、教材处理

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安排了其他观察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媒介的使用

本节课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玩具、等。

四、教学流程预案

我为这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它们观察的是同一图形,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借机引出课题。

(二)、观察交流,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这一环节我预设为三项活动。

1、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承接导入时的情境,我准备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本位观察活动,然后再以顺时针的方向交换座位观察,把每次观察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和第一次看到的是否相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换位之后每次看到图形的样子一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汇报后,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相信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一定能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从而顺利的解决教学重点之一。

2、观察立体图形,体会“同一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在初步掌握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我将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各异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猜测:站在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这个立体图形的几个面?然后请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验证的结果,最后通过小组汇报、集体评议的方式明确:站在同一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移动了头或目光,觉得可能会看到4个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这一活动的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交流中发现并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教学重点之二。

3、认识正画、上面、侧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活动中,首先我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三个面都有自己的名字。”然后大胆放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接着通过指认立体图形、讲桌及班级中可能有的长方体物品的三个面加以理解,最后变换某一物品的摆放方向,请学生再次指认各面,使学生明白所谓的“正面、侧面、上面”是会发生变化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一组梯度式练习题巩固深化。

[出示课件]:

1、两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给同一只熊猫照相。是谁照的相片?

2、看大象他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3、课件出示:水壶: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4、从它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形?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在充分实践活动基础上学习新知。亲身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一件物体,试着把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结合着画为家长讲一讲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板书为简写知识点,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兰兰”、“淘气”、“小红”这三个学生喜欢的数学小伙伴,创设了完整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探究知识,交流体会。我想:由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思考,乐于实践,乐于交流,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本节课的一些预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谢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观察实践,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1、具体实物的观察

2、(1)观察、体验

师:每小组一只小猪储蓄罐,仔细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这只小猪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学生1: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前面,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张嘴巴。

学生2: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后面,有两条腿、一条尾巴和两只耳朵。

学生3: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左面,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 ……此处隐藏21908个字……到四个小组的中间)现在同学们又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找找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学生说)

生:我看见了她的正面,看见了她的脸和红领巾。

生:我也看见了她的正面,看见了她的两个胳膊。

生:我看见了她的侧面,看见了她的一个胳膊

生:从她的侧面,还能看见她的小辫和头花。

生:我看见了她的后面,能看见她的小辫和两个耳朵。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确实是不一样的。

师:谢谢你,到前面来当小模特,请回去吧。

4课间操

师:刚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我们来跳个舞轻松一下吧。

生:和老师一起跳舞。

师:轻松过后,老师相信同学们会比刚才表现的更加出色。

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1、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文具盒等等,你们观察过这些物品吗?

生:观察过。

师:现在,就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数学书摞成一摞放在一起,把书的这个封面朝右边放,比一比哪个小组动作最快。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看到了数学书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观察的是数学书的正面。

师:你能从这三张图片中选出你看到的画面吗?看到数学书正面的同学请举手,其他同学帮老师看看对不对?

师:把正面的图片对应黑板上的板书贴上。

师:谁还能说一说?

生:汇报后选图片。

师:贴图片。

师:现在请小组长快速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坐的最精神。

2、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不仅爱学习,而且喜欢做好事。昨天,老师正好看到一位同学主动地从地上捡起废纸,这是多好的行为呀。老师悄悄地拍下了这个镜头,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课件)(后)你们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生:(猜测是谁。)

师:为什么这么难猜?

生: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后面。

师:(课件)我们现在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

生:侧面。

师:能猜出来吗?

生:(猜)

师: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个面就知道她是谁了呢?

生:正面。

师:他是谁?

生:李奉泽。

师:我们都应该向这名同学学习,能够做一些好事,为大家服务。

3、师:我们接着来看,(课件)这是咱们班同学在音乐课活动时老师拍下的照片,想一想,关老师和这3名同学分别能看见钢琴的哪一个面?为什么?

生:音乐老师能看见钢琴的正面,因为老师坐在钢琴的前面。(课件演示)

生:唱歌的同学能看见钢琴的侧面,因为他站在钢琴的侧面。(课件演示)

生:跳舞的同学能看见钢琴的后面,因为她正在钢琴的后面跳舞呢。(课件演示)

生:欣赏的同学能看见钢琴的上面,因为他扒在了钢琴的上面。(课件演示)

师:是呀,我们观察物体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侧面、后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进行观察,有时还可以从它的下面进行观察等等,观察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4、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张照片,老师是站在哪进行拍摄的?(课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教师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因为拍的是我们的前面。

生:因为照片上是班级的后面,只有站在前面才能看见后面。

师:这一张呢?(课件)

生:这张老师是站在教室的侧面拍的,因为拍的是我们的侧面。

,人教课标版数学二上《观察物体》教学实录

生:还能看见教室侧面的大窗户。

师:这一张呢?(课件)

生:这张老师是站在后面拍的。因为能看见教室的前面。

生:因为拍的是我们的后面。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特别看动脑筋,真了不起。

5、师:刚才同学们看了老师拍的一些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拍几张照片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部照相机,想让同学们当小摄影师帮老师也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在拍照之前老师先来教同学们如何来使用这部照相机。先把镜头对准人物,看看人物是否在这个屏幕中,一定要把人物的头照进去,然后按下这个按钮,就可以了,但是在按按钮的时候,不要用手把镜头挡住了,不然就照不到人物了。你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给老师照一张正面的照片,你们应该站在哪给老师照相?

生:站在老师的前面。

师:谁愿意给老师照这张照片?

生: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拍照。

师:老师想照一张侧面的,你们应该站在哪给老师照相?

生:站在老师的侧面。

师:谁来给老师照?

生:拍照。

师:同学们在拍照时,还挺专业的,就像真正的摄影师似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拍的照片吧。

师:我们看这张照片,(照相机连接电脑)是谁给老师拍的?你们觉得拍的怎么样?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拍照,老师很喜欢这些照片,冲洗出来,老师一定把照片摆在写字台上留做纪念。

6、师: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了观察,我国北宋诗人苏轼在初游庐山时,就对庐山进行观察,并写了一首优美的诗,你们想听听这首诗吗?老师就把这首诗送给同学们。(课件)

师: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苏轼在诗中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站在了山里,看不见山的整体了。

师:看来呀,我们要想了解物体的全貌,就必须对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

生:开心。

师: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怎么观察物体。

生:我知道了要想了解物体的全貌,就要对物体进行全面地观察。

生:我还知道了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呀,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只有你有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中你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在这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观察人物的这一环节中,学生不能抓住人物每一个面的特点进行表达,我想这时如果我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使这一练习的实效性发挥得更大。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