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02:10
《美猴王》教学设计

《美猴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猴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猴王》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幻灯片1、2)

二、作者作品(印发)

1、 关于作者(幻灯片3、4)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 关于《西游记》(幻灯片5、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幻灯片7)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3、 什么是神话小说?(幻灯片8)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幻灯片9)

遂迸裂麋鹿瞑目径

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幻灯片10)

开辟径镌石碣窍瞑目

天造地设力倦神疲滔滔不竭

3、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11)

明确: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

四、整体感悟

1、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12)

2、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幻灯片13)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五、课外作业(幻灯片14)

1、妙词锦句积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摘抄下来。(句子:4个,词:6个。)

2、预习思考:(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六、板书设计

14、美猴王

吴承恩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幻灯片15)

二、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幻灯片16)

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明确1: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幻灯片17)

明确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幻灯片18、19)

例如: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提议“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何不拜我为王。(深得众望)

明确3: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幻灯片20、21)

例如:猴(1)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2)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神(1)石猴是天地生成。(2)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

人(1)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2)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

三、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幻灯片22)

小组讨论交流:

1、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2、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在人民心目中是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四、课外延伸(幻灯片23)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五、概括中心(幻灯片24)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 ……此处隐藏9205个字……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要求。至于说他有神气、有猴性,那是作家吴承恩给这人物披的外衣。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他是人的形象。”

又一学生:“我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从你们的辩论中获得了灵感,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更不是神,是有猴性、有人性、有神气的那么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说不好。”

当学生明确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又不是神,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播放美猴王的各种银幕形象的课件,适时点拨:这是文学艺术形象,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任何想借文学形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无知。

(四)回到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批驳社会现象,总结陈词

学生1:“综合以上同学们所说和老师您讲的,我认为美猴王的确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它是虚构的,虚拟情境中那位叫王xx的人,也许也知道这一事实,他是别有用心,想发财、想出名之徒,我看应该把他绳之以法。”

学生2:“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王xx事件的出现,证明王xx所大搞迷信的地区教育落后,人们文化水平低,如果当地人们都受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王xx兴风作浪了。”

师:“他们二位的发言非常深刻,通过辩论我们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了!”

(五)过渡板块

播放课件: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目的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拓展无限的联想。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学生讲了《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课件演示: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师: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大家简单谈谈自己的意图:

“上我们的网,你能看到精美的美猴王影视形象,你能查到孙悟空八十一难的故事。”

“我们做的网页是专门搜集评论美猴王的文章的,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美猴王的,请查阅我们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师:同学们,我们把今天未做完的网页作为作业吧,过几天咱们开个展览。

(六)抛砖引玉

师: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内涵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

《美猴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2、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二、明示目标

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美猴王》。

二、初始通读

1、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2、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4、检查:

课件出示生词,认读:

迸裂、麋鹿、瞑目、石碣、镌刻、……

交流词语的理解。

大造化、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5、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方法,帮助自己理顺思路,尽可能详细的复述课文。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全文内容以石猴为中心理思路:出世——生活——探险——称王

6、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指名读你喜欢的段落,说一说理由。

二、品味精读

(一)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品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美猴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